景宁,勅木山&惠明茶
景宁隶属浙江省丽水市,位于浙江西南山区,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景宁畲族于唐永泰二年(766)从福建罗源迁居浙江景宁,属于中国南方游耕民族。敕木山位于景宁县城外东南十里,属洞宫山脉,有敕峦霁雪、石乳洞、石井、石龛、小石碣等胜迹,常年云雾缭绕,气候湿润温和,雨量充沛,被当地畲民尊为神山。敕木山东北半山腰,冬暖夏凉,云雾蒸腾,有利于茶树的生长。
唐代惠明和尚建寺于此,并和畲民在寺院周围辟地种茶。以其命名的敕木山惠明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承。上世纪70 年代中后期,惠明寺附近的几个村落重新整合,新辟半山茶园,开启量产的茶园基地化模式,并且对惠明茶的制作流程进行了规范与整理。
惠明茶工坊
由敕木山景区管委会主导建设的惠明茶工坊,作为景区游客服务配套设施以及周边村民日常的活动场所,展示传统惠明茶制作工艺,结合地方畲族文化以及佛学文化,未来可以作为正在扩建中的惠明寺的禅茶工坊空间。
项目选址位于惠明寺北侧的半山茶园,场地平整,呈南北走向,北面是山头的一组松树林,南面正对寺庙大门;周边大多已开垦成茶园梯田,西面地势平缓,东面则落差较大,东北方向可眺望山脚下的县城。场地的独特地形地貌,以及周边的自然及人文环境,赋予这个项目使用功能以外更多的可能性。
建筑设计为一层的水平体量,呼应周围茶园梯田的层级,作为场地的方向标尺,由三条南北走向的平行空间构成:面向茶园的传统惠明茶制作工坊,面向东面远山的观景品茶空间,以及中间可以观看制茶流程的休闲开放廊道。制茶和品茶构成一个完整的茶文化闭环。
中间的参观廊道对外开放,是村民和游客都可以自由进出的休息场所。采茶制茶时节的传统惠明茶制作工艺流程展示和现场表演,是最直观的“劳作”展示内容。
工坊和茶室的东面墙体均采用镂空砌块墙,既能为工坊防晒遮阳,又可以分隔茶室和展廊。砌块的预制图案由畲族象形文字符号图案组成,畲族在历史上曾度过漫长的狩猎生活和“刀耕火种”的年代,有本民族语言,虽没有系统的文字,但是,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也形成了一些会意图形,可以表达简单的含意。
墙面上的畲族象形文字砌块,根据符号含义沿垂直方向排列,从最下方的土地一直到上方的太阳,重构畲族山地耕猎场景,是空间的第二层文化展示内容。
纵深近五十米的参观廊道采光,除了两端的出入口,还有八个采光光筒。经过光筒到达中间廊道的光线,不仅是空间的自然照明,也通过直射光线在空间的规律展现农耕劳作及万物生长的自然本质。
在中国古时候,一年被分为24个中国节气,作为农业历法,表示季节和气候变化的交替。 根据每个生肖的活动模式,一天被分为12个两小时的时段,即十二时辰。
夏至,日照时间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也是二十四节气最早被发现的节气。光筒遵循夏至当地太阳光的轨迹,追踪光线,捕捉时间。八个光筒的角度和方位,分别根据夏至当地日出卯时到日落酉时的七个时辰的光照角度,
上午的日照时辰:卯时,辰时,巳时的三个光筒从东面茶室穿插进展廊,将茶室分割为从南侧入口公共茶室到北侧独立小茶室等四个品茶区间。
正午时分的午时则有两个并列的光筒,位于展廊北侧端头,提示路径的转换。
下午的日照时辰:未时,申时,酉时的三个光筒,从西面茶工坊穿插而入,将工坊切分为当地制茶流程的摊青,杀青,揉捻,烘干四个工艺区间。
夏至前后,每个时辰的直射光线,只能通过对应的光筒进入展廊空间。从日出到日落,经过不同形态光筒的直射光,在空间里通过光轨流转,作为刻度勾勒时间的轨迹。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类农耕时代的生产生活,和所有的动物植物一样,都遵循并依赖自然规律。禅茶日晷,合生产与活动于一室,融时间与空间为一体,也是展廊的第三层内容。
八个光筒的体量和高度,是由夏至不同时辰的光线决定的。光筒突出屋面,不同的倾斜度和高度代表夏至时分当地不同时辰的太阳高度角,屋顶做浅水池夏日散热,仅保留居中的南北向直线步道,和室内的展廊形成环线,同时也强化了内外空间亮暗开合的反差。从山上俯瞰,水面反射大自然的天光云影,建筑体量消隐不见,只有一组太阳光轨的雕塑柱体,与自然对话。